当前位置:首页 > 案例展播

城乡慢行交通带动区域综合治理

云南省昆明市滇池绿道项目实践

2024-07-08 12:00:22 来源:中国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 投上一票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建设绿道应市民所需,是得民心之事。推进中国式现代化,就是要让人民群众的生活越来越好。生态环境好,老百姓就多了一份实实在在的幸福感。大家要一起动手,共同建设和呵护美好家园。”

  绿道可以简单理解为绿色的道路,是城市里以游憩、健身为主,兼具绿色出行和生物迁徙等功能的绿色线性空间。绿道承载着涵养水源、净化空气、休闲游览、体育运动等诸多功能,就像人体的毛细血管一样,打通了城乡区域的“五脏六腑”。一条条绿道不仅绵延串联起城乡的山水人文,更为周围居民提供了良好的环境,并将绿色环保的出行方式和文明健康的生活理念带入市民生活。此外,绿道还有助于固土保水、缓解城市热岛效应、为生物提供栖息及迁徙空间、城市绿色低碳发展。

  习近平总书记在考察云南时指出:“滇池是镶嵌在昆明的一颗宝石,要拿出咬定青山不放松的劲头,按照山水林田湖草是一个生命共同体的理念,加强综合治理、系统治理、源头治理,再接再厉,把滇池治理工作做得更好。”

  以滇池为代表的城郊大型湖泊的湖滨生态地区由于其优质的风景资源、良好的地理区位多成为区域发展与保护矛盾最为突出的空间,同时由于区位临城,生态风险大、功能配置多、建设诉求强、权益主体多、历史遗留问题复杂,传统的“规划—建设—管理”的空间管控模式往往存在愿景没共识、诉求难统筹、头绪太繁杂等原因,导致组织领导无处下手、部门之间难有合力、社会各界观望徘徊、投资回报无法平衡的治理困境。

  为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生态文明思想和考察云南重要讲话精神,中规院风景分院滇池绿道项目组针对上述问题创造性的提出了以环湖绿道的规划建设为抓手,大处着眼、小处着手,提出“线、链、面、卷”的核心策略,将慢行绿道作为生态保护的硬实线、文旅发展的行动链、整治效果的展示面、魅力风景的流动卷,重塑了发展愿景,规避了复杂矛盾,统筹了部门力量,凝聚了各界共识。成功撬动了生态保护修复、耕地高效保护、文旅品质发展、村庄魅力整治等一些列综合治理问题的逐步解决。实现滇池生态保护、环境改善、行业富民等多重目标,促进城乡绿色协调发展、推动滇池湖滨地区建设成为两山理论实践基地,为解决城郊大型湖泊湖滨生态地区的治理困境探索出了一条可行路径。

  1. 以道守线,科学划定生态空间,制度化底线保护共识。滇池沿岸“与湖争土地、与湖争空间、与湖争生态”的现象依旧比较突出。结合湖滨生态红线及湖泊生态黄线“两线”划定要求,通过滇池绿道可以实现大部分绿道与湖滨生态红线做到“道线合一”,形成一条永久的、固化的、可视的环湖生态屏障物理隔离带,凝聚保护利用共识,有效地遏制目前环湖开发、贴线开发的突出问题,实现“以道守界”功能。秉承生态优先、审慎从严、因地制宜的原则,规划采取基于“认知生态过程+尊重历史文化+降低潜在破坏”多维度因素评估,协调确定绿道选线,建立保护控制刚性管控和准入标准弹性引导框架,助力“一湖一策”管理。基于规划研究成果,协同《云南省滇池保护条例》修订,优化完善了条例中对滇池生态保护核心区的认定与划定范围,绿道内围合陆域生态空间面积17.5平方公里,比原滇池一级保护区线内陆域生态空间增加3.1平方公里,同比增加22%。绿道作为湖滨生态红线的落地实际管控线对后续保护管理工作将起到积极作用。

  滇池绿道 “以道守界” 城区段实景航拍图

  2. 顺道带面,协同开展区域治理,一体化国土空间整治。滇池治理是一项系统性的综合工程,滇池绿道是湖滨生态廊道的骨架型空间,将有效固化并保护好湖滨生态空间,保护好生物多样性,但同时也暴露了湖滨生态空间面源污染严重、水系不通不畅、栖息地退化等一系列问题。通过滇池绿道建设以线带面,推动环湖山体生态修复、水环境生态治理、森林结构健康经营、农业空间优化与结构调整、美丽乡村分类整治,形成国土空间要素一体化整治。

  根据绿道穿越空间类型,因地制宜划分为湿地、农田、林地、山地、村庄空间单元,针对小流域水环境治理、农田面源污染治理、林地保育更新等问题分类设置生态恢复工具箱与可落地治理工法体系进行单元化建设引导。

  在小流域水环境治理方面,明确治水核心在岸,联动水岸一体,细分小流域。绿道做好空间预留,不影响入湖水文过程,以“河流—沟渠—库塘”为完整水文过程为单元进行水环境精细化治理,提升净化功能,实现活水周流动,促进生态湿地自我修复能力。在农业面源污染方面,一方面优化空间布局,以绿道为界,协调生态、生产空间,采用“化零为整,进出平衡”方式协调生态保护与耕地保护的关系;另一方面规模化调整结构,调整“高水、高肥”作物,进行面源污染源头削减,同时借助灌溉体系构建农业尾水零直排系统做好灌溉用水净化、回用,尽量减少对滇池的直接污染。

  3. 串道活链,触媒激活生态文旅,特色化全民开放共享。滇池沿线生态、人文资源丰富,滇池绿道发挥着“串珠成链”的重要作用。通过滇池绿道建设串道活链,引导构建“省—市—区—街道—村” 五级共治的规划建设管理架构,统筹部门力量、调动各方积极性,协调解决沿线周边基本农田、环保督察复绿地块整治、违法用地等面域问题、实现专业技术、资金、行政审批等社会资源的整合优化;依托滇池绿道建设借道活链,共治共享共赢,推动滇池沿线美丽乡村与高标准农田建设,海晏村、河泊所等文化资源的挖掘激活,吸引社会资本的信心投入。

  以“绿道+”为抓手,通过“村庄活化”、“有机更新”、“景区整合”、“场景植入”、“业态升级”等措施,形成一条特色价值链,促进生态文化旅游协同发展,实现兴业富民、开放共享,推动生态价值转化,建设成为“两山理论”的示范实践基地。

  (4)借道展卷,全面发掘美丽要素,多维度魅力空间显示。滇池拥有自然山水之壮美、生态原野之大美、历史人文之秀美、万物生长之和美,滇池绿道环湖贯通,是最大、最全面的滇池最美风景展示屏。通过“实地勘察+资源评价”的方式梳理沿线风景资源,确定风景类型和风景等级,采取因地制宜的风景呈现方式,提供多维度、多视角的感知空间,让人用眼、用心去感受自然之美。场地的风貌特征和精神内涵都是不断更新迭代的,重点发掘提取、致敬历史,重点恢复经典历史风貌景象,将“海潮夕照、渔浦星灯”等历史风景恢复到场地环境中。通过场景重塑,合宜创作 “一桥一景”,构建留住传统韵味、满足现代功能、体现滇池特色的风景栈桥桥梁体系,使得百姓全方位领略滇池风光。

  滇池绿道的建设意义不仅仅是高质量完成修路、架桥等交通工程建设,更是通过滇池绿道发挥 “生态保护线”、“文旅产业链”、“协同治理面”、“风景展示卷”等多种功能。

  以滇池绿道为核心抓手协同滇池流域治理与城乡协同发展,推动“规划”、“建设”、“管理”的全过程控制与引导。紧抓绿道一根线,协同多个面,点靓N个点,成为“小切口、大治理”的区域交通发展典范,实现社会共识、资源集聚和多元目标实现,努力实现生态价值转化的两山理论、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共处的永续发展。

关于我们 | 联系我们 | 广告合作 | 版权声明 | 人员查询 | 我要投稿 | 招聘信息 | 我要投诉

人民交通24小时值班手机:17801261553 商务合作:010-67683008转602 E-mail:zzs@rmjtzz.com

Copyright 人民交通杂志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复制必究 百度统计 地址:北京市丰台区南三环东路6号A座四层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号:京B2-20201704 本刊法律顾问:北京安济律师事务所主任 李宝柱

京公网安备 11010602130064号 京ICP备18014261号-2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京)字第16597号